设计师做得越多,用户用得越爽
我最近买了一些跟设计有关的书放在公共书架上,本想方便小伙伴们随时需要随时翻阅,有一天路过时突然发现书少了一半,也不知道被谁取走了,自然也没办法继续流转。
看来还是要有一个书籍的借还记录,我于是找了借书最多的一个小伙伴,请她帮忙做一下借书卡。
小伙伴工作效率还是很高,第二天我就看到书架上摆了几张这样的纸:
我盯着这几张纸琢磨了半天,来回纠结了好几次,终于没忍住动手……改了一下方案。
首先用Keynote拼了一个打印稿:
然后打印了10张,每张裁成2份。
这样我就有了20张借书卡。再把借书卡夹到每一本书里:
被借走两本书的借书卡,我把它们放到书的旁边,想了想,又拿了两支笔压在了上面:
整个解决方案就是这样,假想用户行为如下:
借书:
借书人路过书架;
看(瞄)到喜欢的书;
抽出来打算借走;
发现书里有一张借书卡;
发现旁边有一支马克笔和一支签字笔;
发现旁边有两张已借书籍留下的借书卡;
经过简单推理,恍然大悟;
在借书卡上写下书籍名字(一次性动作);
在借书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借书日期;
把借书卡留在书架上;
把书拿走。
还书:
借书人走到书架旁边;
从一叠借书卡中找到自己借的那本书的借书卡;
在借书卡上写下当天(还书)日期;
把借书卡夹回书中,放回书架;
再瞄一眼书架(进入借书任务循环)。
方案中2个环节没解决完善,但是我想了想,决定暂时不理它们。
第1个环节是在借书卡上写字不方便,因为附近没有桌子。但是
书架旁边有一小块竖直的平面,可以贴在上面写(见下图);
借书卡上要写的文字不多(除了写书名这个一次性动作以外),强度上可以容忍。
作为设计师,我有一个终极追求:最复杂的记忆和计算留给我们,最简单的操作留给用户。
也就是说,在考虑设计方案的时候,把用户的动作拆得越细,才越有可能产出“体贴入微”的设计方案。做一张表是最方便最快的,也是使用上最麻烦的;拆成数张表且匹配每本书是麻烦的,但也是使用上最顺手的。
推荐经营方案


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获取


-
1000+最佳实践
-
500+行业社群
-
50+行业专家问诊
-
全国30+场增长大会
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